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油气
  • 石油
  • 张抗:中国石油进出口的分析和启示

张抗:中国石油进出口的分析和启示

2012-07-24 14:17:16 中国能源网   作者: 张抗  

摘要:本世纪初我国石油进口量和进口额快速上升引起国内外的关注。从能源/石油消费弹性系数、石油在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份额的变化、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且人均耗油量很低的国情出发,笔者认为:有降低能源/石油消费弹性系数和大幅提高其利用效率的空间,但却存在着增加石油消费量和进口量的刚性需求。10余年来石油进口量和金额的双攀升不但没能制约经济发展、反而成为促进其快增长的因素之一。石油进口金额占全国进口总额的比例较小且10年仅上升2.95个百分点。预测近中期进口量和进口依存度仍要持续上升且可能在2015-2020年间成为油气第一进口国。为此,笔者从国内、外两方面探讨了对策,分析了与石油进口有关的认识误区。

关键词:石油进出口量  石油进出口额  石油消费弹性系数  广义多元化  石油发展战略  能源安全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成为石油(包括原油和油品、下同)的浄进口国,本世纪以来进口量和价格双跃升,我国进口依存度快速增加,引起国内外强烈关注。本文拟就影响石油进口量增加的因素、进口量与金额双增对经济发展和能源安全的影响、如何迎接石油天然气进口更大的增长等问题作出探讨。

需要说明的是按海关进出口统计将石油分为原油和油品(成品油)两类。中国海关分类中油品不包括液化石油气(LPG)和固态烃产品(如石蜡、石油焦、石油沥青)。在进口的油品中包括了大量燃料油,其中相当部分并不直接作锅炉燃料,而作为某些炼厂原料利用特殊工艺生产出汽、柴油等轻质油品。此外,当进口和炼油量不足时就必须加大油品进口以保国内供应。显然,对原油和油品必须分别进行讨论并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反映出中国石油进出口的全貌。

1.中国原油进口是否增长过快? 

按照《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数据计算,世界跨区原油贸易量(在讨论增长状况时他可视为全球进/出口量)2011-2011年10年间年增率仅为1.71%,同期中国原油净进口年增率为13.99%。与之相应,在多种论述中经常出现的原油(表观)进口依存度从2000年的28.2%上升到2011年的54.8%。进口量快速增长、进口依存度的大幅提高给人以深刻印象。不少人怀疑这样的发展是否正常或合理。

1.1.能源/石油消费弹性系数

判断能源或其中石油的消费增加是否合理不能简单、孤立地看其数量增长的快慢,而要分析他与相关因素间的关系。这里首先就是其消费弹性系数。能源/原油消费年增率与经济增长(GDP) 年增率的比值称为能源/原油消费弹性系数。一般来说,在经济有所增长情况下,消费弹性系数<0.5是能源/原油与经济都较健康发展的表现。换言之,以增长<50%而保障了GDP翻一番,是以科技水平提高来保障节能/节油的条件下实现了经济高效增长,是可持续的发展。但如果能源/原油弹性系数达到1左右、甚至更高,则表示能源/原油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同步、甚至表示能源/原油增长更快。其经济发展是以浪费能源/原油的低水平扩张实现的,这对一个经济大国来说是难以持续的[1、2]。以年度计算消费弹性系数往往受短期因素的影响,以一个与经济发展阶段相应的时间段计,可更清晰地反映其相关性。

按GDP年增率可将2000-2010年划分为三段:2000-2002年其值为8.70%,2002-2007年其值为11.65%,2007-2010年其值为9.73%。相应地,三段的能源弹性系数依次为0.56%,1.03%,0.52%(表1)。由此可见:本世纪最初10年的GDP年增率均相当高,最低的2001年仍达8.3%、2007年竟达14.2%,这是造成该期间能源弹性系数偏高的基本动因。特别是2007-2010年GDP年增率皆大于10%,这直接导致能源弹性系数过高,达到大于1的明显不合理程度。进一步分析发现这5年间能源消费总量、煤炭和原油消费量年增率分别为14.05%、15.71%和8.38%,能源中增加最快的是煤炭,这又使能源消费构成更趋恶化。2007-2010年间的GDP年增率略大于2000-2002年间相应值,但前者的能源弹性系数反而低于前者,这应归因节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总之,过高的GDP年增率不仅导致过高的能源弹性系数,而且使能源消费构成更加不理想,是节能减排不能落实的根本原因之一。对此,笔者近期己有专文作了讨论[3]。

表1   2001-2010年中国GDP增长率与一次能源和原油的消费弹性系数

原始数据采自历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笔者计算编表;表中分式的分子为年(如01为2001年、类推),分母为年增率或弹性系数值。

本文中要作进一步分析的是GDP年增率与原油消费弹性系数的关系。首先,与影响能源弹性系数的因素一致,过高的GDP年增率亦使原油消费弹性系数走高,但对具体年度来说二者的相关性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偏离,说明影响原油消费量(包括进口量)的因素较复杂。其次, 2007-2010年间的原油消费弹性系数0.82%是三段中的最高值。这除了其GDP年增率较高的背景外,还受能源构成变化的影响。该期间能源消费总量、煤炭和原油消费量年增率分别为6.79%、6.01%和5.09%。与上段中所述的2002-2007年间三者间的关系不同,2007-2010年间煤炭消费量年增率明显缩小,在其他能源发展状况无大变化时就迫使原油消费量有更快的增长,导致原油消费弹性系数有所增大。显然,从本节的分析中可以认为原油消费量的增加速度有压低的必要和可能。

1.2.石油在能源构成中的地位                

煤炭和石油是一次能源构成中最重要的部分。在上节中也反映出二者间有一定程度的相互影响,造成2007-2010年间的原油消费弹性系数0.82%居三段中的最高值的原因为煤炭年增率大幅下降。在经济发展中从节能(降低能源强度)和减排(污染物)两方面都要求降低煤炭份额,增加其他碳排放较低的清洁能源比例。在非化石能源发展受限、天然气市场发展不充份时首先要求增加石油的份额。从全球看,1980年煤炭、石油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分别为32.8%、30.1%,到2000年他们依次为24.4%、38.7%。而处于粗放型模式下高速发展的中国却相反,在2000年其煤炭、石油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分别为60.6%、29.2%,到2010年他们依次为70.1%、18.1%。从10年间的年增率看, 能源、煤炭、石油消费量依次为11.58%、13.21%、6.37%。石油的增速不仅小于煤炭、也明显小于能源总量,这导致煤炭比例升高而石油下降的“反趋势”变化[3]。可持续发展要求中国能源构成应有合乎总趋势的变化,降低煤炭比例的同时石油亦应有一定幅度的提高(特别是新能源因技术成熟度不够而难以大幅提高其比例时)。从这个角度看,石油消费量的年增率应等于或稍大于(而不应明显小于)能源总量的增速。因而这10余年中国石油消费量增速似乎不是过大、而是偏低了。

1.3.原油进口与经济发展模式和发展阶段

上节中作者强调能源/石油消费弹性系数偏高受制于过高的GDP年增率,应更明确的指出,其根源在于以投资和出口拉动的粗放经济发展方式。对经济相当落后而又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强大的内外压力下的高速发展使能源高消费成为被迫的选择。工业化初期欲使经济结构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完全均衡的发展,特别是期望第三产业比例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也是很难实现的。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第二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突进必然加剧使能源/石油费弹性系数走高的压力。此外,也应注意到当以出口为导向时使出口带来利润的同时被带出的 “物化”能源出口。因而这种发展模式下的能源/石油(甚至可包括其他原材料)进口快速增长带有某种“表观性”。 

还必须看到中国人均能源/石油耗量极低的客观现实。1980年中国人均石油消费量0.09吨,分别为世界均值、经合组织(国家)、美国人均石油消费量的13.4%、4.5%、2.6%。2010年在节油的大趋势下前三者的人均量有不同幅度的降低(如美国由人均3.47吨降到2.75吨), 而中国提高到人均0.32吨。此时中国人均石油消费量分别为上述三者的54.2%、18.7%、11.6%。以中国达到“小康”时人均耗油量分别为经合组织、美国的约40%、25%计,约需人均消费石油0.7吨,为2010年的2.2倍。这种框算性的分析已显示出对石油消费量增长的巨大压力。中国正处于从工业化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过渡的经济转型期,与之相伴的是继续大幅度提高城镇人口比例、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都不可避免地要求提高人均耗能/油量。本节和上节的分析又可以认为:总体上石油消费的较快增长是不可避免的,今后使其增速有明显降低是有相当大难度的。

1.4.在原油生产增长缓慢条件下消费增长的压力转到进口上

在2000-2010年间中国原油生产增长缓慢、年增率仅为2.13%,而原油消费却以7.28%的年增率增加,这之间的缺口只能以进口的快速增长弥补,原油进口量年增率与消费量间有一定的相关性(表2)。

显然,以上关于原油消费量增长的分析也就趋势性的反映出原油进口的变化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表2    2000-2010年中国原油产量、消费量、进口量及其期间增长率

数据来源同上表,笔者计算编表;表内产量等单位为万吨、进口为净进口量。

这样,对“中国原油进口是否增长过快”问题可以得到两方面的认识:1. 我国的原油消费弹性系数偏高反映石油使用效率偏低,节油和油品替代等处于较低水平,有较大的提高空间。而当对GDP年增率的高速增长有一定限制(如等于/小于7%)、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等取得明显进展时,也就为节能节油(包括油品替代)创造了较宽松的条件。如在“节流”同时“开源”有有较快的进展,国内石油有所增产, 就可使原油消费和进口快速增长的势头有所削弱。2. 即使GDP年增率等于7%,仍属高速增长(十年翻番),考虑到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国情特点,近中期相当的一段时间石油消费仍将保持快速增长。当这段时间国内石油生产只能低速增长时,势必产生对石油进口增长的刚性要求。

即使以前10年中处于较低水平的2007-2010年的进口年增率(14.7%)为参考,设定多种有利因素使近期未来的进口年增率降低一半(7%),那么至2020年原油进口量将翻番,约为4.64亿吨;若要求2020-2025年的进口年增率再进一步降至4%,届时进口量亦达5.65亿吨。如假定今后年产量以3%的速度增长(高于2007-2010年的2.13%),那么2020、2025年的产量分别为2.67亿吨、3.10亿吨。按此种反推式框算预测,2020、2025年的进口依存度分别为63.5%、64.5%。从现有的条件看,以上预测应算是相当乐观的、进口依存度偏低的估计。

[page]

2.石油进口(金)额大幅增长是否会制约经济发展? 

当中国加入WTO时不少人担心进口会危及国内企业生存,当原油进口量大幅增加而国际油价飙升时有更多人担心不仅会影响石油工业而且会制约经济发展。这也需要从事实分析出发给予回答。为了讨论方便在前面将内容仅限于原油。但下面的讨论将引入油品的进出口问题。

2. 1.原油与油品在进出口上有一定的相关性和互补性

多数先进的原油进口国总是力图加大油品输出量,而一些落后的原油输出国却是油品进口国。显然,后者在条件许可时也会大力发展炼化,减少油品进口、甚至谋求尽力加大油品和石化产品的出口。中国是一个后发的石油进口大国,他也以自己特有的节奏发展油品进口,特别是加大其出口,表现出向先进的油品进口国发展的势头。

中国油品进口中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燃料油占超过半数的份额,而轻质油(汽油和轻柴油)占比例较少。以2010和2011年为例,燃料油进口量均值占油品进口均值的64.2%,轻质油占5.5%。燃料油中相当部份不是直接用于锅炉燃烧,而是在有特殊设备和工艺的炼厂生产出轻质油品。因而他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原油的作用。2000和2010年中国油品进口也可分为三段讨论。2000-2002年间油品进口量迅速上升至2000万吨台阶、年均值1995万吨。2003-2007年间进口量起伏较大,年均值3355万吨。2008-2010年间进口量持续高位,年均值3758万吨。这种变化趋势与表1所反映的GDP年增率、表2所反映的原油进口量等的升降趋势有一定的相似性,表现出油品进口对原油进口的补充作用。总体看,2000-2010年间油品进口量呈明显升势,年增率为7.41%。

油品出口量变化趋势较复杂,年度间起伏较大(表3)。在其出口中燃料油比例减少,轻质油份额加大,以2010-2011年的均值计分别占油品出口量的42.3%、30.2%。大体上也可显示出三分的阶段性。2000-2002年逐步升到1000万吨,年均值941万吨。2003-2007年出口量小于1600万吨,年均值1344万吨。2008-2010年的年均值达3758万吨。总体看,2000-2010年油品出口年增率为12.52%,明显高于油品进口年增率。从而使同期的油品浄进口量亦呈增势,但年增率仅为0.22%。

2011年的原油进口仍保持平稳增长,但油品进口量却出现异常的抬升,使其浄进口量骤升48.1%,其中原因值得深入分析。可能不是简单以“国内炼厂加工量增长落后于油品消费”[4] 所能解释。

表3   2000-2011年中国原油和油品进出口、净进口量

数据采自历年中国海关总署,表内单位为万吨

2. 2. 原油与油品在全国进出口总(金)额中的比例

2000-2010年原油和油品出口量年增率分别为12.98%和7.41%,同期二者出口额年增率分别为24.72%和20.93%。原油进口量增速虽大幅度高于油品,但二者进口额的增速却大致相当。这组数字及表3反映出:原油进口量和进口额远大于油品,使二者合计的石油进口量和进口额的年增率(23.89%)更近于原油相应值。2010年为2000年石油进口额的8.5倍,但其占全国进口额的比例却仅提升近3%(由8.23%升到11.18%,表4)。这表明即使在国际油价大幅上涨的背景上石油进口量的快速提升也对进口贸易构成没有什么影响。虽原油出口量迅速减少、年增率为-11.50%,但油品出口量却有大幅增加、年增率为12.51%,使二者合计的石油出口额仍有大幅增长,2010年为2000年石油出口额的4.4倍,但其占全国进口额的比例却降低了近0.5%%(由1.70%降到1.21%)。显然,石油出口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例甚小,其变化幅度也很小。

从石油进口额变化角度将近10年分为两个阶段似乎可得到更明晰的认识。2000-2005年间原油和油品净进口量年增率分别为12.29%和14.51%。期间油价起伏攀升,以迪拜原油年均价计的5年均值为31.26美元/桶。该期间石油进口额年增率为25.78%,但占全国进口总额的比例却由8.22%降到7.65%,6年均值为6.96%。2005-2010年间原油净进口量年增率为14.75%,而油品净进口量却大幅减少、年增率为-10.55%。该期间油价直线攀升,以迪拜原油年均价计的5年均值为72.70美元/桶。石油进口额年增率为22.03%,占全国进口总额的比例跃升至10%以上,5年均值为11.22%。对比两个阶段可以发现:前段在不算很高的油价背景上进口石油量虽大幅上升但并未影响到其在全国进口额构成中的份额,进口额的增加似乎被整个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发展消化了。后段在很高油价的背景上进口石油量的持续上升造成其占全国进口额的平均比例比前段增加了4.26个百分点。这时的油品虽仍为净进口,但进口量却大幅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石油进口量和进口额上升的势头。显然,在过高油价下进口量持续大增的影响很难被经济发展所完全消化,但加大油品出口(减少油品净进口)不失为减少其影响的措施之一。

从2000-2010年石油出口看,原油出口量降低70.5%、出口额降低22.%,造成其占全国出口额的比例由0.85%降到0.11%;油品出口量增加2.25倍、出口额增加8.08倍,也仅导致其占全国出口额的比例仅由0.85%升到1.01%。二者合计的石油出口额虽增加3.42倍,但其占全国出口额的比例反倒由1.70%降到1.21%。总之,我国石油不是主要的出口货物,其变化对全国出口的影响甚微[5]。

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石油进口情况有较大的变化。原油进口量增加6.05%、进口额增加45.35%,油品进口量增加10.03%、进口额增加45.54%。联系到“十二五”开局第一年若干指标完成不够理想的情况[3],值得追踪研究。

表4     中国2000-2011年原油和油品进出口额及其在全国进出口额中的比例

原始数据采自国家海关总署,表内金额单位为亿美元、比例为百分比。

[page]

3.迎接油气更大规模进口的对策

3. 1.石油天然气进口双居世界第一位的前景

本文第一部分的讨论己指出:总体上石油消费的快速增长是不可避免的,今后使其增速有明显降低是有相当大难度的。这里再就石油进口前景做些具体分析。按《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的数据,2011年美、中、日三国原油进口量分别为4.45亿吨、2.53亿吨、1.77亿吨,依次占全球(大国和大区间)进口总量的23.5%、13.3%、9.4%,中国已居世界原油进口的第二位。按目前官方人士的发言,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将达50×亿吨标煤[6]、以石油所占比例20%(仅比2010年的18.1%略有增长)计,则需要消费石油7亿吨。以国内产量基本稳定、产油2亿吨计,需进口5亿吨,进口依存度高达71%;以国内产量持续增长、年增率2.31%(表2中2000-2010年增率为2.13%)、国产2.5亿吨计,需进口4.5亿吨、进口依存度高达64.3%。即使按后一数字,亦超过美国2011年原油进口量。美国专家根据其非常规油气产量快速增长、替代能源和节能的发展推测美国石油进口量将持续下降[7]。仅以页岩油开始规模开发的2008-2011年计,原油进口年增率为-2.97%。考虑到这个势头还会增大,笔者以年增率-3%预测2020年的进口量为3.38亿吨。看来,在2015~2020年间中国就有可能成为世界第一大原油进口国,这将使中国的原油供应面临更加巨大的压力。

同样按《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的数据,2011年日本、美国、德国、中国天然气进口量分别为1070亿立方米、981亿立方米、840亿立方米、309亿立方米,前三者居进口前3名,中国尚未被列入重要进口国。由于非常规气(特别是页岩气)的快速发展,美国可在2015年后成为天然气净进口国。而中国在2015年天然气进口量却可达900-1000亿立方米的水平。笔者[8]和国际能源署(IEA2012年5月)分别预测的2020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皆为4000亿立方米,笔者框算进口量为1500-1600亿立方米。这样,中国在2015-2020年间可能成为天然气第一进口国。

显然,至少在近、中期的未来,为保障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还要在一定程度上加大油气进口量和进口依存度。问题在于怎样认识他并采取适当对策。

3.2.提高油气的产量和使用效率,生产和出口高附加值产品

3.2.1.把节能放在能源战略首位

降低进口的增加速度首先取决于能源消费增长的控制。在保障经济增长人民生活改善所必需的刚性增长前提下,就只能强调节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这是能源战略的首要问题,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按IEA2010年的数据,以衡量能源节约的最重要参数----能源强度(吨油/千美元)计,世界均值为0.31,中国为0.77,中国为世界均值的2.48倍;中国的能源强度不仅明显高于发达国家(如日本为0.10、美国为0.19、德国为0.16),也高于某些发展中国家(如巴西为0.28、墨西哥为0.22)。以单位GDP油耗量(吨/千美元)计,中国为0.13而高于世界均值0.10,明显高于以节油著称的日本(0.04),也高于号称车轮上的国家美国(0.07)。显然,如果中国能充分利用世界上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发挥后发优势,节能节油的潜力是巨大的。

3.2.2.增加国内能源产量

增加国内的生产供应量是减少进口的另一侧面。这里强调指出的是:1.解放思想、大力推进油气生产的战术和战略接替。 老区的挖潜、增储上产可保障其稳产或大为降低减产幅度,而新区新领域的开拓又不断为持续发展创造条件。特别是非常规油气的发展解放了思想,展现出良好的增产前景[9]。2.注意以国产能源代替进口能源。从长远上看发展新能源代替化石能源,从近期上看发展以气代油,从技术储备上支持煤化工、第二代生物能源(主要利用纤维素等非食物原料制油、气)都是可以发挥相当作用的措施。

3.2.3.促进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和出口

世界资源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有些国家以进口原材料为主,有些国家则反之。对于先进的油气进口国来说,其摆脱被动的措施之一是依靠先进科技生产高附加值的油品和油气化工产品并尽量加大其出口比例。这样就能以出口收入部分弥补、甚至超过进口支出,利于石油工业本身的进出口平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显然,某些产品进口量很大并不一定要产生负面影响,关键是能否以此产生更高的价值。2010年美国、荷兰油品进口量分别为1844.1千桶/日、1671.5千桶/日,出口依次为2062.9千桶/日、2106.4千桶/日,出进口差为218.8千桶/日、434.9千桶/日。不言而喻,进口中多含价低的燃料油,而出口中却主要为价高的轻、中质油品,甚至更高价的化工产品。新加坡利用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大量原油和低价油品的进口和高价油品、石油化工产品的出口获得很大的收益,成为其经济支柱之一。我国近年来油品出口量持续大幅增加,使得油品净进口量从2004年的2642万吨降到2010年的1000万吨,亦减少了油品进出口间的差额。但应注意到由于中东和美国依托其廉价石油、特别是天然气,发展炼油和油气化工有相当大的优势,使东亚各炼油国的炼油和化工业受到很大威胁。我国的炼油和油气化工须及早规划,进行结构和经营方式的调整、大力发展高端油气化工以作应对。

3.2.4.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结构调整为提高国内油气工业活力创造条件

本节的以上三段论述都属于提高国内油气工业活力的举措。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节能减排难以落实、能源/石油消费弹性系数偏高是迫使油气进口快速增长的主因,而这些又要归结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上存在的问题[3]。或者说,在出口导向投资拉动粗放经济发展方式片面追求GDP高速增长的宏观条件下,某些规划所拟定的节能减排指标是很难实现的。为此,须以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使之形成适应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经济结构[10];应适当降低过高的GDP年增率和增加第三产业的份额。这就从根本上为降低油气进口的增速创造了较宽松的条件。诚然,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改变是一个渐变的过程,相应的能源结构的调整和进口增速的降低也需要一个不能很短的时间。

3.3.以广义多元化保障油气进口

既然油气进口依存度至少在近、中期仍不断加大,就迫使我们更多地关注进口如何获得。进口的多元化是一个重要的思路,对此己有许多论述[11、12] 。笔者结合本文的讨论着重指出以下几点。

1、强化在国际市场上的运作能力。在目前阶段以风险勘探开发和承包作业直接获得油气分成的合同越来越少。既使有此合同,我方也多就近将其销售以获更高的收益。占据媒体头条的能源外交只能给油气贸易搭建平台、创造条件,而具体的运作还是要靠公司按市场规则的经营,“贷款换石油”就是其例。显然,进口油气主要是从国际市场上“买”来的,那就必须强化我们在国际市场上的话动能力、提高经营水平。上世纪90年代我国曾丧失了创建石油交易所的良机。现在刚恢复的交易所涉及品种、经营规模都不够,与我既将成为第一油气进口国的地位很不相称。交易所的油气运作和金融运作将是我们常说的“话语权”的主要表现方式。在油气的获得上我们既要依托长期合同、也要重现短期的现货买卖,在近期更须大力提高现货的经营能力。

2.继续推进进口来源国多元化。笔者曾指出:中国在这方面是作的较好的,不及美国却优于日本、韩国、印度,与欧盟比各有所长[13]。近年来此情况变化不大。以中东所占比例计,从2000、2001年的53.6%、56.2%降到2006、2007年的45.2%、44.6%,但2011年回升到51.5%[14]。以国家集中度计亦不算太高,2006年G3(沙特阿拉伯、安哥拉、伊朗)占44.2%,G5(再加俄罗斯、阿曼)占64.2%。2011年G3 、G5的国家和顺序无变化,其占比例分别为43.0%、57.9%。需要注意的是隨欧盟,特别是美国从中东石油进口的减少,中东向中国出口会日趋加大。但从哈萨克斯坦、委内瑞拉、巴西石油进口的持续增加也会有助于中国石油进口来源国多元化。

3.进口方式的多元化。从陆、海两种进口途径决定了油气管道和船运两种主要进口方式。今后石油,特别是天然气在陆海并重的前提下应更重视船运。为此,我们应充分利用中国造船业的优势和全球造船业低迷造价降低的现状, 大力发展远洋油轮和LNG运输船并适当关注配套的内河和陆上运输设施建设。

3.4.与油气进口有关的认识问题探讨

3.4.1.油气进口与能源安全

经济界普遍认为,对西方来说二战后真正称得上经济危机的只有两次石油危机所造成的叠加冲击。此后,应对石油短缺被上升到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在冷战背景上大肆宣扬的“为石油而战”似乎成为国际地缘政治的信条。但是,情况是变化的。特别是在“后冷战”时代,日趋成熟的国际市场和能源安全应对措施的完善,使形势逐渐发生了变化,我们的认识也有更新的必要。这里仅结合进出口的实际资料探讨几个问题。

1.进口量和进口依存度的大小与能源安全不存在简单的对应关系。上世纪后期经济发达国家几乎都依赖于大量进口石油,当时石油进口量越大受石油短缺所造成的危害越大。有些研究者提出石油进口依存度50%是石油安全警戒线。进而有人“发挥”为进口依存度达60%就会对经济发展造成明显制约。时至今日仍受冷战思维的影响,往往誇大外部因素对能源安全的威胁, 把能源进口与安全问题简单化并列。不幸的是, 这些却被不少人当作可“放之四海”的结论而不计条件引用。细而究之,当时提出的上述数字和设想都没有严格的论证,当然也经不往现今的众多事实考验。从现实情况出发他不但对有淮备的发达国家无效、对大国无效,既使对发展中的小国也无甚意义。如是,那些不产油的小国就应是最不安全而无法生存了。

2.建设足够的储备并创造条件参与国际集体应对是最根本最重要的安全保障。有备无患,应对必需品短缺最基本最有效的措施是建全储备。如果进口国普遍建立3-4个月的石油储备,在系统的安全应急措施下至少可保证2个月的正常经济运作和社会生活。石油库存的“储”和应急系统的建立及完善的“备”,构成保障石油/能源安全的现代盾牌[2]。反过来看,许多经济基础薄弱内部矛盾尖锐的石油出口国,能经受得住石油出口中断2个月以上的冲击吗?换言之,石油输出国人为的以禁运为“石油武器”,已不能对有充分储、备的进口国产生多大影响,这把双刃剑反而会“伤及自己柔软的下腹”。进一步看,作为集体应对措施,经合组织(OECD)下属的国际能源署(IEA)不但规定了各成员国的储备下限,而且完善了可能出现短缺时的集体应对措施。20多年来以其成功的实践应对了局部战争、自然灾害等多次可能造成石油供应短缺的事件。我国的石油战术(商业)储备己达1个月,战略储备也达近1个月、要求在“十二五”末达到2个月并完善相应的法规和安全预警体系。足够的储备不仅使我国有了应对意外事件的物质基础,也为参加IEA建立与OECD国家间的石油集体安全合作创造了条件。在当今世界上离开国际合作很难“独善其身”地保障单独国家能源安全。储备加国际合作如同为石油安全上了“双保险”。

3.在现今条件下可以建立与石油输出国间的互相依存互利双赢的合作关系。上世纪后期的石油危机和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与经合组织(OECD)的对立是旧宗主国与(半)殖民地间、两大阵营间尖锐斗争的表现,是冷战时代的产物。在地球村的经济一体化合作取得重大进展的今天,已有可能在输出国与输入国间建立某种合作共存的关系。全面的对立给双方带来巨大的损害,而更多的合作则可带来双赢互利。主动实行“合理价格带”的价格政策,在供应量下降时主动增加产量等就是这种新关系的具体表现。对于历史上曾饱受欺凌的中国, 已把互利双赢建立和谐世界作为宗旨,与石油输出国间就更有可能发展合作关系,这就增强了对石油安的保障。

3.4.2.大量进口短缺的能源可对中国经济产生巨大的推动

在资源分布和发展程度不平衡的地球村里不会再有人坚持什么“闭关自守自给自足”,那是不可能的,更是不必要的。中国的国情是处于工业化初期且人口众多,资源短缺,能源“缺油少气”(至少从常规油气是如此),就算是“富煤”也还分布不均(南方少煤)且短缺焦煤等煤种。总之,在不能满足需求时大量进口是顺理成章的事。换个角度看,中国作为资金相对充足的“世界工厂”,对世界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这在近年的金融危机中表现的更为明显。那么,我国就应“理直气壮”的利用世界资源。这也成为促进世界,特别是经济欠发达的资源丰富国家发展的重要方式和及时举措。

郁于闭关自给思维的影响,一些人总怕进口多、花钱多,会失去了自主性而“受制于人”,会制约经济并危及安全,对进口依存度加大产生畏惧,像加入WTO之前不少人怕“引狼入室”一样。中、外的大量事实说明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进口油气能源不是进口奢侈品,作为原料他会生产大量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作为动力他会推动更多企业开足马力,推动交通和物流,使社会加速发展,创造数倍于其的财富。

总之,一方面我们应 大力节能、发展生产,尽力减少对国外能源的进口;但另一方面我们将以积极的态度去迎接即将到来的进口持续增加,以有力的措施去发挥他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化解他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 张抗、梅新,我国能源及油气弹性系数分析[J].中国能源,1992(11):25-29.

[2] 中国能源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课题组.中国能源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1-954.

[3] 张抗,近年我国能源消费变化分析及其对能源发展战略的启示,中外能源,2012,17(7),页码待补

[4] 田春荣,2011年中国石油和天然气进出口状况分析,国际石油经济,2012,20(3),56-66

[5]张抗,石油进口大幅度增长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分析,中外能源,2009,14(8),11-14

[6]李跃群.2020年我能源消费量增43.7%[N].中国石化报, 2012-06-12(5).

[7]朱凯,美国能源独立的构想与努力及其启示,国际石油经济,2011,19(11),34-47

[8] 张抗, 2015年天然气供需预测和对策[J].天然气技术经济, 2011,5(1),1-8.

[9] 张抗.中国油气战略接替形势和展望[J].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2,39(5),628-639.

[10] 刘晓逸, 基于经济结构调整的能源消费模式改进研究[J].中外能源,2012,17(5),5-11.

[11] 徐小杰,石油啊,石油----全球油气竞赛和中国的选择,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63-184

[12] 陈新华,以国际视野看能源安全,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2,(7),25-28

[13] 张抗, 2000年以来中国原油进口来源构成分析,当代石油石化,2009,17(6),17-21

[14]马俊睿,2011年中国原因进出口贸易回顾,当代石油石化,2012,20(3),11-15




【中国能源网独家稿件声明】 凡注明 “中国能源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 未经中国能源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

标签:石油进出口量 石油进出口额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