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阿坝电力加强藏区电网建设支持力度

2010-05-13 09:46:56 四川新闻网

阿坝5月12日讯 我们心中的川西北高原,美丽、神秘,充满着无穷的吸引力。而世居当地的部分群众,却为气候、交通、环境所苦,过着艰辛的生活。党和政府历来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少数民族地区的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汶川大地震两年来,作为央企,国家电网公司付出了巨大努力,为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提供了安全、稳定的能源保障。作为直接的执行者,四川阿坝电力有限公司干部职工冒着危险、面对困难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改善少数民族地区广大群众的生活做出了贡献。

穆玉文和他的“联合国”

4月20日,西出汶川县城,沿杂谷脑河边公路逆流而上,青灰的色的暮霭渐起。因水泥道路建设尚未完工,汽车过处,灰尘弥漫。车行几公里。远运见河对岸山腰,绿树丛中有个插满国旗的村寨,崭新漂亮。从石桥过河,一座气派的寨门耸立,门楣上,“布瓦羌寨”几个大字映入眼帘。通过盘山路,我们上山到了布瓦羌寨。

知道我们要来,穆玉文特意换上了西装,打好了领带,非常镇定地接受了采访。穆玉文既不是村长,又不是支书,他是这个村寨的临时领头人。此前,这里只有穆玉文一家,地震过后,地处汶川县威州镇的布瓦村涌入了100多户人。他们按照政府善于异地重建的政策,在此建起了家园。对于这些外来户,穆玉文尽最大努力帮助,有些人建房要占穆玉文的一部分果园用地,他二话不说,就把果树砍了腾地给群众建房。穆玉文曾经担任过威州镇龙溪乡大门村村主任、支部委员。加上他乐于助人,办事又公道,他很成了大家公认的领头人。因为基层组织尚未建立,穆玉文戏称个来自附近的两乡一镇的村民组成的村寨为“联合国”,他自己就是这个“联合国”的临时书记。

没有电怎么办?穆玉文找了有关部门和汶川电力公司。电力公司迅速派人了解情况,设计方案,并在2009年冬天冒着严寒施工。工人们在艰苦的条件下施工非常辛苦,当地藏、羌、汉各族群众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主动为施工队伍送来开水,还送来他们自己都舍不得吃的白面馒头,犒劳施工人员。两个月后,工程顺利完工通电。通电那天晚上,布瓦羌寨烟花升腾,欢声笑语。他们没有多少钱,但通电的喜事一定要庆祝,于是凑钱购买了烟花爆竹,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感谢阿坝电力的精心组织和实施,同时也是庆祝自己的新生活。

穆玉文很高兴地带我们去了李国军家。从2005年起,李国军就开始养猪,现在养了200多头。穆玉文告诉我们,以前没有电,冬天太冷,不能繁育仔猪。现在通电了,李国军的养猪场也不会再因为不能保温而猪崽死亡的事情。同时,山上水不够的时候,还可以从杂谷脑河抽水。

穆玉文坚持要我们去他家看看。他要让我们看电影。原来他是电影放映员,地震后还多次给群众免费放电影,速写了群众生活。穆玉文的家,两层小楼,内部装修现代,外立面是羌族民居风格。他的小孙女在看电影,电影就投映到一面粉墙上,很方便。穆玉文告诉我们,有了电之后,苹果、樱桃等水果就不怕干旱了。当地老百姓靠种植、养殖致富的大有人在。据说多的,一户年收入上20万元。

告别穆玉文下山,回望布瓦羌寨,寨中好几面五星红旗在屋顶飘扬,与青山绿水,粉墙红瓦相映生辉。

邓咏梅和她的红柳村庄

红原大草原的草尚未完全返青,枯黄中透出嫩绿。4月23日,天气晴好,高原一派天高云淡。从县城沿213国道18公里,就到了阿木乡。乡长邓咏梅正在跟施工方讨论牧民定居点的修建事宜。

阿木乡是一个纯粹的牧区,当地老百姓靠放牧牛羊为生。以前,牧民们过着游牧生活。夏天,把牛赶往夏草场;冬天,把牛赶往冬草场,人也就随着在那里搭帐篷住下来。这样的生活,在外人看来,充满田园牧歌般的诗意。但实际上,这样的生活有很多不便。没有因为居所不固定,电力设施不方便,没有电,电器就无法使用。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下,阿坝州实施了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建设牧民定居点,配套其他相关服务设施,其中尤其重要的是,阿坝电力在省公司的统一部署下,实施了“点亮藏区”计划,这些牧民定居点,自然纳入其中。

在阿木乡卡口村,我们看到数百户牧民聚居在一起。他们的房屋褚红的顶、米黄色的墙,远远望去很漂亮。走近看,更让人惊叹,大城市那些自以为是的别墅,也不过如此。每户占地大概1亩左右,都是一层的坡屋顶房屋,屋前一个院坝,院坝四周是用高原红柳栽成的生态围墙。红柳是一种极易成活的高原植物,砍下枝条,扦插于地,第二年,它便能发芽长叶抽条。

藏族小伙邓登正在自己的家门口扦插红柳。他通过翻译告诉我们,此前他们在离此60多公里的地方,过着游牧生活。那时他还是阿坝电力太阳能光伏工程的受益人。通过太阳能光伏工程,邓登家能看上电视。现在,搬到牧民定居点,他不仅可以看电视,还用上了洗衣机、电冰箱和其他电器。他非常高兴,他说祖祖辈辈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改变了。我问他告别原来的生活方式是否有些失落,他说不,现在他们依然要去放牧,牧场还是那片牧场。该放牧还是去放牧,但老人和孩子更适合在定居点呆下来,因为这里有学校,可以接受正规教育,这里有医疗机构,就诊方便。

我们敲开一户人家,主人班玛忠夫妇非常热情。班马忠今年75岁,他告诉我们,他是1972年入党的老党员,以前点过酥油灯,点过蜡烛,现在有电了,用电很方便。他非常感谢政府,他和其他牧民一样,除了可以领到一笔建房补助外,还可以领到一笔发展生产的费用。他说,如果没有这样好的政策,他可能还过着穷困的生活。这对一个脚有残疾,行动不便的老人来说,很难承受。而现在这样的生活状态,他非常满意。

邓咏梅乡长说,阿木乡是典型的高原风光,她的目标是把阿木乡打造成“牧家乐”的典范,把它规划好,建设好,吸引内地游客到阿牧乡消夏度假。她要让牧区群众的收益不再只有放牧这一唯一途径,还会增加因旅游业带动起来的其他收入。

登上阿木乡政府所在地旁边一座小山,俯瞰下面的牧民定居点。我们发现,这分明是个高原的世外桃源。四周是连绵的群山,山脚的红柳如烟似雾,嫩绿鹅黄间,是那些红色屋顶的民居。如果时间允许,呆上十天半月该是惬意的事情。

桑达甲和他的少年梦想

红原县阿木乡卡口村一户牧民家。我们走近时,藏獒狂吠。一位身着藏装的少年闻声出来,喝住藏獒,邀我们进屋。他叫桑达甲,今年19岁,在红原藏文中学上高二。他顽皮的弟弟5岁左右,跟在他后面打打闹闹。

桑达甲的家里干净、整洁、有品味。客厅里,精工雕刻的壁橱里摆满了各式瓷器。墙上挂着毛主席的像和一些佛教题材的画。在我们来之前,桑达甲在通过电脑软件学英语,他的弟弟正在看电视。

桑达甲是一个举止得体,思维清晰,目标明确的小伙。他告诉我们,他学英语的目的是了解以英语为母语的那些国家的文化。反过来,了解了他们的文化,也能更好地学习英语了。现在他用电脑通过一套教学软件学习英语。他希望将来,他能在藏语、汉语、英语这三种语言上都能够做出自己的成就。他很随意地说了几句英语,我们都惊叹于他发音的纯正。是啊,以后要用英语跟其他人交流,当然不能马虎。他很自豪地告诉我们,他们的英语老师就是一名外籍教师。

桑达甲很遗憾地说,现在还没有光纤,因此不能上网。将来有了光纤了,就可以上网,了解更多信息,学到更多知识了。桑达甲的梦想是上大学、出国留学、回到家乡,报答家乡的养育之恩。

背景:

从2007年10月起,国家电网公司加大了对藏区电力设施的投入。面对藏区人烟稀少,地域面积广阔的实际情况,对人口相对比较集中的地区采用电网延伸的方式供电,截止2009年9月底,总计通过电网延伸的方式对阿坝州藏区10kV及以下配网投入农网资金21886万元,受益藏族居民多达57721户。

阿坝电力加强藏区电网建设支持力度。红原、阿坝、壤塘大骨节病异地育人移民搬迁点,草原牧民部分集中定居点的通电问题,极大的改善了藏区的配电网络结构,提高了供电质量和供电可靠性。2009年到2012年期间,将投入的60亿电网建设资金实施的“点亮和发展藏区”计划,必将打破电网瓶颈,完善藏区的电网结构,保障藏区人民的生产、生活用电,给藏区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提供有力的电力保证。




责任编辑: 江晓蓓

标签:藏区 阿坝 电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