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页岩气的“深圳”在哪?

————对GTI非常规天然气高峰会议观点的探讨



2013-10-30 09:25:02 中国能源网   作者: 李自琴  

中国能源网作为刚刚顺利闭幕的2013年全球非常规天然气高峰会议闭门会议的主办方之一,亲眼见证了一场中外非常规油气领域领军人士才与智的激烈碰撞,那些碰撞出来的火花丝毫没有浪费它们可贵的能量,会上所有为非常规油气所做出的努力都瞄准了本次峰会的主题“打破实现页岩气产业化生产的潜在壁垒”。

会上,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斯伦贝谢高管发出疑问,美国为实现了“页岩气革命”耗费了二十多年的时间,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中国从打第一口页岩气井到现在,仅仅四年的时间。中国为什么这么着急?每个经历过雾霾围城的中国人大概都知道答案,居民的健康、经济的健康、国家的健康都迫不及待地呼唤一种可以替代煤炭大规模使用的清洁能源。提早实现页岩气产业化是中国现实生态、经济环境倒逼的结果,却也是我们目前能源转型必须要迈出的一步。“十二五”,我国页岩气刚刚渐入了技术攻坚的佳境,紧接着我们需要马不停蹄地为尽快实现产业化消除现存以及可能潜在的壁垒。

壁垒是什么?!我们目前能达成一致的是,中国自大庆石油会战以来的形成的能源安全观、能源供应体系以及能源市场结构无一不是非常规资源发展的阻碍。高度国有的能源经济,没有为非常规这位“不速之客”预留空间。所以,即便“十二五”期间完成了有关页岩气开采的所有技术攻坚,但只要这些壁垒没有被消除,我国页岩气产业依旧只空有一身技术,却无技术创造进步产能的平台。而消除这些壁垒就意味着,我国油气行业是时候要进行一场大刀阔斧,触及根本利益的改革了。

在中国曾经发生过一幕这样伐毛洗髓的改革,那就是深圳。深圳改革在试点中找了一套新的体制创新经验,随后成为全国市场经济快速腾飞的起点。页岩气也需要一个敢作敢为的“深圳”改革试点,打破目前存在于页岩气上游生产、中游管道运输、下游的定价机制以及政府监管体中的壁垒,为尽快实现液产业化积累宝贵的样本经验。

一问:改革的首战是“价改”还是“开放市场”?

一场全面且深入的改革必然会经历一个复杂且漫长的质变过程,这个过程中的第一步作为改革全局的引领者显的尤为重要,就如一座高楼的拔地而起必须建立在一个稳定而坚实的地基之上。天然气改革的第一步是整个改革设计的底座,它将为这场变革定下基调。

目前来看,学术界对改革第一步的争论主要集中在是先进行天然气价格改革还是先建设开放平等的天然气市场。

认为天然气市场改革的第一步应从价格改革起步的一方称,长期背离市场的天然气价格导致我国天然气供需不可持续。我国天然气定价机制存在两方面问题,问题之一在于天然气价格不能如实反映生产成本和市场供求状况。国内,政府定价低于天然气真实开采成本;国外,天然气进口价格与终端价格倒挂,其中LNG进口价和终端消费价的价差最为明显。问题之二在于,天然气价格未与替代能源市场价格挂钩。在发电方面,天然气最主要的替代能源是煤炭。以相同热值的煤炭和天然气单位价格做比较,天然气发一度电的成本远远高于煤炭,而煤电的低价却并未考虑到煤炭燃烧给社会带来的环境负外部成本。我国现有的天然气定价机制在供应侧导致国内天然气生产商、进口商供应越多亏损越多;在消费侧导致天然气发电相较污染的煤电不具备经济性。

认为天然气改革的第一步应从开放市场起步的一方称,先有市场平台再有市场交易。价格改革关系到天然气市场交易是否能有效完成,而开放市场是为了提供一个使市场交易能够顺利产生的平台。完成价格改革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一步,美国卡特政府1978年进行的天然气价格改革将美国国内天然气价格与石油价格挂钩,以刺激天然气生产商的供应动力。但在未完成天然气市场配套建设的前提下,超前的价格改革最终导致美国天然气需求暴跌十年。由此看来,建设一个开放的天然气市场让各种市场主体在市场自由平等的竞争必不可少,因为看不见的手远比人们想象的聪明,它会使市场自我优化资源配置,自我合理调节价格波动。

二问:行业法律法规何时完善?

我国先后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但在油气领域,具有根本性意义的油气行业专门法却迟迟未出台。由缺失油气行业根本性立法而引致的监管不力,使我国油气行业长期在不透明的市场机制下运作,外资企业对此望而却步,就连国内非三桶油企业在其夹缝中也难以生存。

油气行业自然垄断的属性使其本身就易成为市场垄断的温土,在加之传统能源安全观的作用,中国石油公司、中国石化公司、中国海洋石油公司三家国有大型油不仅在经济层面上确立了绝对控制权,在政治层面上也带着与生俱来的特权优越感。如此一来,政府与市场对三桶油的有效监管乏善可陈,三桶油的角色既是市场主体又兼具市场规则制定者以及市场监管执行者,何谈企业自律和监管效率?

相对于常规油气领域存在已久的痼疾,非常规页岩气是一片崭新的领域,于是有很多人寄希望于能在页岩气行业中开创一片有别于传统油气市场的新天地,但实际情况却不如人意。随着我国页岩气实践的逐步深入,因行业相关顶层法律法规设计缺失而带来的体制障碍对产业发展构成的阻力越发明显。

《页岩气产业政策》是国家为扶持页岩气这个新兴产业而着手制定的产业政策统领性规划,是业界十分期待落地的页岩气行业法律法规之一。该文件从酝酿到至今已经历了一年多的时间,但最终出台时间迟迟未定。会上,国家能源局油气司副司长在中国能源网编辑的提问下谈及“出台困难户”《页岩气产业政策》时称,我国进行页岩气开采实践的时间较短,经验较少。制定《页岩气产业政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是在样本很少的情况下就贸贸然出台会为今后的发展留下问题。

2012年,国土资源部做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步——将页岩气确立为我国第172种独立矿种。独立矿种不仅仅是一顶漂亮的帽子,其更为重要的意义是标志着页岩气区块的矿权独立于三桶油把守的常规油气区块以外。但油气领域传统遗留问题是难以规避的,希望进入到页岩气领域的非三桶油企业不得不面对的是,页岩气区块与常规油气区块存着80%的矿权重叠且优质页岩气区块绝大多数集中在三桶油手中。在现实的矿权重叠难题面前,法律法规没有发挥其应有的约束和监管作用,矿权这道常规油气设置给页岩气的壁垒难以撼动。既得矿权者没有开采动力,却不受退出机制监管,想进入上游领域的主体满腔热情,却拿不到区块,即便拿到区块其质量也难以保证。

与立法同样重要的是严格的执法过程。页岩气作为一种非常规油气资源在储层上拥有较于常规油气更为复杂的地质环境,因此广泛而公开的地质资料是美国页岩气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对页岩气知之甚少的美国人通过页岩气东部示范工程形成了一个对公众开放的庞大数据库,库中包含东北部泥盆纪页岩的上百张详细地质构造图,以及关于页岩气储藏、形成机理等的若干技术资料。这些资料的公开时至今日对勘探与开采人员来说都依旧具有非凡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相较美国,我国在地质资料公开共享方面显然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三桶油的地质数据、技术参数不仅不对国土资源部公开,也不对兄弟公司共享,这些资料甚至在三桶油公司内部的部门之间都是相互保密的。追究起相关法律法规起来,我国早有地质资料法规要求国有油企必须所得地质资料必须上报国土资源部,但这条法律,在大型油企强势的油气行业中就如同一纸空文,苍白无力。

回顾我国过往30多年来的改革历程,不难发现,大部分改革举措的推出,并不是顶层设计的结果,正如邓小平所倡导的那样:摸着石头过河;不管白猫黑猫,能抓老鼠就是好猫;价格改革要闯红灯。这就是著名的改革三论:摸论、猫论和闯论。正因为如此,具备系统性、逻辑性和全面性的改革方案设计对已经进入改革转型期的中国来说意义重大。以上两点疑问是诸多亲身战斗在页岩气产业一线的工程师、企业家、油气学者与监管官员在深入、系统讨论后最迫切想要了解以及解决的。擅长“试点”的中国何不以一个页岩气的“深圳”为混沌的能源改革开创一片新的局面?他们期待在页岩气的“深圳”里,进行价改亦或是开放市场,无论实践哪一套改革先行方案,那都将意味着整体改革方案的切实起航。同时,他们也迫切的想构建一套制定完善且执行严格的法律法规,让页岩气的“深圳”像一块精密的仪器一般,准确无误的运作。(中国能源网 李自琴)




【中国能源网独家稿件声明】 凡注明 “中国能源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 未经中国能源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

标签:页岩气,深证,非常规天然气高峰会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