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一本盖满印章的“世博护照”能说明什么?

2010-05-11 09:50:13 新华网   作者: 叶锋  

此次世博会,组织方为游客提供了别具一格的“世博护照”。游客每至一处场馆参观完毕,便可请馆方在“护照”上盖章留念。可以想见,当游客游园完毕、在“护照”上盖上几十乃至上百个纪念图章满意而归时,收获的是一份多么有意义的纪念品。

但是,记者发现,“世博护照”在一些游客那里却变了味。这些游客一进世博园首先找场馆“盖章”,参观倒成了第二目的。捧着盖满印章的“世博护照”很满意,被问起“世博怎么样”,回答却是:没啥好看的。其实他可能根本没顾上看。当然,这也无可指责。因为,园区之大,场馆之多,游客要在两三天里看完是不可能的。因此,一些游客想多跑几个馆多盖几个章,是可以理解的。但更加变味的是,“给世博护照盖章”竟成了一些人的“生意”,甚至网上还有人开始销售盖章齐全的“世博护照”。如此这样得到一本盖满印章的“世博护照”,不知有何意义?又能说明什么?

然而,确有相当一部分游客看到了并感受到了世博会上的“新鲜”。毕竟,各个国家、地区、企业、组织都将“宝贝”毫不吝啬地拱手示人。这里,游客能看到前所未见的巨幕电影,饱览全球各地的风俗人情,接触已经或即将改变生活的尖端科技,还能尝试模拟太空飞行、疾速飙车等平日难得的“极限体验”。

世博是个大课堂,它的教育意义是深远的,每个人只要用心用脑,就能增长见识,并能感受到创造发明将给人类带来的美好未来。在这里——

人们能发现场馆设计的奥秘和智慧:中国馆外挑的“斗拱”,一下子使覆盖面巨大的屋顶变得轻巧;以色列馆使用石块、玻璃两种反差极大的材料,而流线型的造型使两者和谐一体;德国馆的那些几何体看起来虽然颠三倒四,但连成一体后却平衡稳固……

人们能寻觅到园区内无处不在的美感:英国馆外6万多根长须随风舞动的优美;澳大利亚馆形如“艾尔斯巨石”般的壮观;在如“音乐盒”般的新加坡馆,自己也仿佛成了“城市交响曲”上的一个音符;当阳光透过波兰馆剪纸般的墙面,馆内营造出明暗错落的艺术效果……

人们能挖掘出各个场馆背后的故事:丹麦馆“小美人鱼”背后的安徒生童话;阿曼馆中“魔毯”背后的《一千零一夜》传说;新西兰馆前的白色遮阳棚,则是毛利人发现新西兰时对这个岛屿的第一印象:白云下的土地、飞翔的翅膀……

人们能感受到这个世界为未来构想的美好生活和不懈的努力:大片大片的太阳能屋顶,可重新利用的竹子和木材,可回收的用大豆纤维做成的建材和衣服,能源自足且碳排放为零的生态建筑,乃至为残疾人设计的可以爬楼梯的轮椅……

有着近160年历史的世博会,从展示物品到传播理念,从简单的崇拜技术、理性到反思其缺憾,从炫耀历史的辉煌到探索未来,到此次上海世博会提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深刻主题——我们城市发展的成就前所未有,未来遭遇的挑战也是前所未见。世博不是展销会,不是庙会,而是展示文明成果、探索未来可能的一个空间。这个空间无比精彩,无比难得,每一个关心人类命运的观众,都不应匆匆而过。哪怕一分钟的驻足细赏、低头凝思,都可能胜过一整天的蜻蜓点水、浮光掠影。

在2005年的爱知世博会,日本一名普通家庭妇女山田外美代连看185天。她看到了什么?她说,在世博园内,能听到世界发展的脚步声,看到人类进步的线路图。此次,这位年过花甲的日本老人在上海租下公寓,只为遍览世博园。看了中国馆里巨幅投影的《清明上河图》,她说:这展示了中国人对水、树的喜爱,也显示人们的积极生活态度。她已在观察,中国将给下届世博会主办国留下什么遗产,两者如何相互借鉴等。

不能不钦佩,不能不感叹,这位日本老人有着一双多么精妙的“世博眼”!而此时,我们更期待,有更多双山田外美代般的“眼睛”,去欣赏去观察去寻找上海世博会所展示的人类智慧、创造和发明,因为,这些或都将改变人类未来的生活方式。也许这样,盖满印章的“世博护照”才能真正印在每个人的心里!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

标签:世博 印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