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中国石油进口的分析和启示

2012-09-22 21:55:00 中国能源网

摘要:本世纪初我国石油进口量和进口额快速的上升引起国内外关注。从能源/石油消费弹性系数、石油在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份额的变化、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且人均耗油量很低的国情出发,笔者认为:有能源/石油消费弹性系数降低和其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的空间,但却存在着增加石油消费量和进口量的刚性需求。十余年来石油进口量和金额的双攀升不但没能制约经济发展、反而成为促进其快增长的因素之一。石油进口金额占全国进口总额的比例较小且十年仅上升2.95个百分点。预测近中期进口量和进口依存度仍持续上升且可能在2015-2020年间成为油气第一进口国。为此,笔者从国内、外两方面探讨了对策,分析了与石油进口有关的认识误区。

关键词:石油进出口量 石油进出口额 石油消费弹性系数 广义多元化 石油发展战略 能源安全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成为石油(包括原油和油品,下同)的净进口国,本世纪以来进口量和价格双跃升,我国进口依存度快速增加,引起国内外强烈关注。本文拟就影响石油进口量增加的因素、进口量与金额双增对经济发展和能源安全的影响、如何迎接石油天然气进口更大的增长等问题作出探讨。

需要说明的是,海关进出口统计将石油分为原油和油品(成品油)两类。中国海关分类中油品不包括液化石油气(LPG)和固态烃产品(如石蜡、石油焦、石油沥青)。在进口的油品中包括了大量燃料油,其中相当部分并不直接作锅炉燃料,而作为某些炼厂原料利用特殊工艺生产出汽、柴油等轻质油品。此外,当进口和炼油量不足时就必须加大油品进口以保国内供应。显然,对原油和油品必须分别进行讨论并综合分析才能反映出中国石油进出口的全貌。

1.中国原油进口是否增长过快?

按照《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数据计算,世界跨区原油贸易量(在讨论增长状况时可视为全球进/出口量)2001-2011年10年间年增率仅为1.71%,同期中国原油净进口年增率为13.99%。与之相应,在多种论述中经常出现的原油(表观)进口依存度从2000年的28.2%上升到2011年的54.8%。进口量快速增长、进口依存度的大幅提高给人以深刻印象。不少人怀疑这样的发展是否正常或合理。

1.1 能源/石油消费弹性系数

判断能源或其中石油的消费增加是否合理不能简单、孤立地看其数量增长的快慢,而要分析它与相关因素间的关系。这里首先就是消费弹性系数。能源/原油消费年增率与经济增长(GDP) 年增率的比值称为能源/原油消费弹性系数。一般来说,在经济有所增长情况下,消费弹性系数<0.5是能源/原油与经济都较健康发展的表现。换言之,以增长<50%而保障了GDP翻一番,是以科技水平提高来保障节能/节油的条件下实现了经济高效增长,是可持续的发展。但如果能源/原油弹性系数达到1左右、甚至更高,则表示能源/原油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同步、甚至表示能源/原油增长更快。其经济发展是以浪费能源/原油的低水平扩张实现的,这对一个经济大国来说是难以持续的【1】【2】。以年度计算消费弹性系数往往受短期因素的影响,以一个与经济发展阶段相应的时间段计,可更清晰地反映其相关性。

按GDP年增率可将2000-2010年划分为三段:2000-2002年其值为8.70%,2002-2007年其值为11.65%,2007-2010年其值为9.73%。相应地,三段的能源弹性系数依次为0.56%,1.03%,0.52%(表1)。由此可见:本世纪最初10年的GDP年增率均相当高,最低的2001年仍达8.3%、2007年竟达14.2%,这是造成该期间能源弹性系数偏高的基本动因。特别是2007-2010年GDP年增率皆大于10%,这直接导致能源弹性系数过高,达到大于1的明显不合理程度。进一步分析发现这5年间能源消费总量、煤炭和原油消费量年增率分别为14.05%、15.71%和8.38%,能源中增加最快的是煤炭,这又使能源消费构成更趋恶化。2007-2010年间的GDP年增率略大于2000-2002年间相应值,但前者的能源弹性系数反而低于前者,这应归因节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总之,过高的GDP年增率不仅导致过高的能源弹性系数,而且使能源消费构成更加不理想,是节能减排不能落实的根本原因之一。对此,笔者近期己有专文作了讨论【3】。

表1 2001-2010年中国GDP增长率与一次能源和原油的消费弹性系数

原始数据采自历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笔者计算编表;表中分式的分子为年(如01为2001年,以此类推),分母为年增率或弹性系数值。

本文中要作进一步分析的是GDP年增率与原油消费弹性系数的关系。首先,与影响能源弹性系数的因素一致,过高的GDP年增率亦使原油消费弹性系数走高,但对具体年度来说二者的相关性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偏离,说明影响原油消费量(包括进口量)的因素较复杂。其次, 2007-2010年间的原油消费弹性系数0.82%是三段中的最高值。这除了其GDP年增率较高的背景外,还受能源构成变化的影响。该期间能源消费总量、煤炭和原油消费量年增率分别为6.79%、6.01%和5.09%。与上段中所述的2002-2007年间三者间的关系不同,2007-2010年间煤炭消费量年增率明显缩小,在其他能源发展状况无大变化时就迫使原油消费量有更快的增长,导致原油消费弹性系数有所增大。显然,从本节的分析中可以认为原油消费量的增加速度有压低的必要和可能。

1.2 石油在能源构成中的地位

煤炭和石油是一次能源构成中最重要的部分。在上节中也反映出二者间有一定程度的相互影响,造成2007-2010年间的原油消费弹性系数0.82%居三段中的最高值的原因为煤炭年增率大幅下降。在经济发展中从节能(降低能源强度)和减排(污染物)两方面都要求降低煤炭份额,增加其他碳排放较低的清洁能源比例。在非化石能源发展受限、天然气市场发展不充分时首先要求增加石油的份额。从全球看,1980年煤炭、石油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分别为32.8%、30.1%,到2000年他们依次为24.4%、38.7%。而处于粗放型模式下高速发展的中国却相反,在2000年其煤炭、石油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分别为60.6%、29.2%,到2010年他们依次为70.1%、18.1%。从10年间的年增率看, 能源、煤炭、石油消费量依次为11.58%、13.21%、6.37%。石油的增速不仅小于煤炭,也明显小于能源总量,这导致煤炭比例升高而石油下降的“反趋势”变化【3】。可持续发展要求中国能源构成应有合乎总趋势的变化,降低煤炭比例的同时石油亦应有一定幅度的提高(特别是新能源因技术成熟度不够而难以大幅提高其比例时)。从这个角度看,石油消费量的年增率应等于或稍大于(而不应明显小于)能源总量的增速。因而这10余年中国石油消费量增速似乎不是过大,而是偏低了。

1.3原油进口与经济发展模式和发展阶段

上节中作者强调能源/石油消费弹性系数偏高受制于过高的GDP年增率,应更明确的指出,其根源在于以投资和出口拉动的粗放经济发展方式。对经济相当落后而又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强大内外压力下的高速发展使能源高消费成为被迫的选择。

工业化初期欲使经济结构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完全均衡的发展,特别是期望第三产业比例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也是很难实现的。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第二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突进必然加剧使能源/石油消费弹性系数走高的压力。此外,也应注意到当以出口为导向时,出口带来利润的同时被带出的 “物化”能源(据某些人推算,这部分能源可占消费总量的20%-25%)。因而这种发展模式下的能源/石油(甚至可包括其他原材料)进口快速增长带有某种“表观性”。

还必须看到中国人均能源/石油耗量极低的客观现实。1980年中国人均石油消费量0.09吨,分别为世界均值、经合组织(国家)、美国人均石油消费量的13.4%、4.5%、2.6%。2010年在节油的大趋势下前三者的人均量有不同幅度的降低(如美国由人均3.47吨降到2.75吨), 而中国提高到人均0.32吨。此时中国人均石油消费量分别为上述三者的54.2%、18.7%、11.6%。以中国达到“小康”时人均耗油量分别为经合组织、美国的约40%、25%计,约需人均消费石油0.7吨,为2010年的2.2倍。这种框算性的分析已显示出对石油消费量增长的巨大压力。中国正处于从工业化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过渡的经济转型期,与之相伴的是继续大幅度提高城镇人口比例、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都不可避免地要求提高人均耗能/油量。本节和上节的分析又可以认为:总体上石油消费的较快增长是不可避免的,今后使其增速有明显降低是有相当大难度的。

1.4在原油生产增长缓慢条件下消费增长的压力转到进口上

在2000-2010年间中国原油生产增长缓慢、年增率仅为2.13%,而原油消费却以7.28%的年增率增加,这之间的缺口只能以进口的快速增长弥补,原油进口量年增率与消费量间有一定的相关性(表2)。

表2 2000-2010年中国原油产量、消费量、进口量及其期间增长率

数据来源同上表,笔者计算编表;表内产量等单位为万吨、进口为净进口量。

显然,以上关于原油消费量增长的分析也就趋势性的反映出原油进口的变化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这样,对“中国原油进口是否增长过快”的问题可以得到两方面的认识:1. 我国的原油消费弹性系数偏高反映石油使用效率偏低,节油和油品替代等处于较低水平,有较大的提高空间。而当对GDP年增率的高速增长有一定限制(如等于/小于7%)、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等取得明显进展时,也就为节能节油(包括油品替代)创造了较宽松的条件。如在“节流”同时“开源”有有较快的进展,国内石油有所增产, 就可使原油消费和进口快速增长的势头有所削弱。2. 即使GDP年增率等于7%,仍属高速增长(十年翻番),考虑到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国情特点,近中期相当的一段时间石油消费仍将保持快速增长。当这段时间国内石油生产只能低速增长时,势必产生对石油进口增长的刚性要求。

即使以前10年中处于较低水平的2007-2010年的进口年增率(14.7%)为参考,设定多种有利因素使近期未来的进口年增率降低一半(7%),那么至2020年原油进口量将翻番,约为4.64亿吨;若要求2020-2025年的进口年增率再进一步降至4%,届时进口量亦达5.65亿吨。如假定今后年产量以3%的速度增长(高于2007-2010年的2.13%),那么2020、2025年的产量分别为2.67亿吨、3.10亿吨。按此种反推式框算预测,2020、2025年的进口依存度分别为63.5%、64.5%。从现有的条件看,以上预测应算是相当乐观的、进口依存度偏低的估计。

2.石油进口(金)额大幅增长是否会制约经济发展?

当中国加入WTO时不少人担心进口会危及国内企业生存,当原油进口量大幅增加而国际油价飙升时有更多人担心不仅会影响石油工业而且会制约经济发展。这也需要从事实分析出发给予回答。为了讨论方便在前面将内容仅限于原油。但下面的讨论将引入油品的进出口问题。

2.1原油与油品在进出口上有一定的相关性和互补性

多数先进的原油进口国总是力图加大油品输出量,而一些落后的原油输出国却是油品进口国。显然,后者在条件许可时也会大力发展炼化,减少油品进口、甚至谋求尽力加大油品和石化产品的出口。中国是一个后发的石油进口大国,它也以自己特有的节奏发展油品进口,特别是加大其出口,表现出向先进的油品进口国发展的势头。

中国油品进口中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燃料油占超过半数的份额,而轻质油(汽油和轻柴油)占比例较少。以2010和2011年为例,燃料油进口量均值占油品进口均值的64.2%,轻质油占5.5%。燃料油中相当部份不是直接用于锅炉燃烧,而是在有特殊设备和工艺的炼厂生产出轻质油品。因而它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原油的作用。2000和2010年中国油品进口也可分为三段讨论。2000-2002年间油品进口量迅速上升至2000万吨台阶,年均值1995万吨。2003-2007年间进口量起伏较大,年均值3355万吨。2008-2010年间进口量持续高位,年均值3758万吨。这种变化趋势与表1所反映的GDP年增率、表2所反映的原油进口量等的升降趋势有一定的相似性,表现出油品进口对原油进口的补充作用。总体看,2000-2010年间油品进口量呈明显升势,年增率为7.41%。

油品出口量变化趋势较复杂,年度间起伏较大(表3)。其出口中燃料油比例减少,轻质油份额加大,以2010-2011年的均值计分别占油品出口量的42.3%、30.2%。大体上也可显示出三分的阶段性。2000-2002年逐步升到1000万吨,年均值941万吨。2003-2007年出口量小于1600万吨,年均值1344万吨。2008-2010年的年均值达3758万吨。总体看,2000-2010年油品出口年增率为12.52%,明显高于油品进口年增率。从而使同期的油品浄进口量亦呈增势,但年增率仅为0.22%。

2011年的原油进口仍保持平稳增长,但油品进口量却出现异常的抬升,使其浄进口量骤升48.1%,其中原因值得深入分析。可能不是简单以“国内炼厂加工量增长落后于油品消费”【4】 所能解释。

表3 2000-2011年中国原油和油品进出口、净进口量

数据采自历年中国海关总署数据,表内单位为万吨

2. 2原油与油品在全国进出口总(金)额中的比例

2000-2010年原油和油品出口量年增率分别为12.98%和7.41%,同期二者出口额年增率分别为24.72%和20.93%。原油进口量增速虽大幅度高于油品,但二者进口额的增速却大致相当。这组数字及表3反映出:原油进口量和进口额远大于油品,使二者合计的石油进口量和进口额的年增率(23.89%)更近于原油相应值。2010年为2000年石油进口额的8.5倍,但其占全国进口额的比例却仅提升近3%(由8.23%升到11.18%,表4)。这表明即使在国际油价大幅上涨的背景上石油进口量的快速提升也对进口贸易构成没有什么影响。虽然原油出口量迅速减少、年增率为-11.50%,但油品出口量却有大幅增加、年增率为12.51%,使二者合计的石油出口额仍有大幅增长,2010年为2000年石油出口额的4.4倍,但其占全国进口额的比例却降低了近0.5%(由1.70%降到1.21%)。显然,石油出口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例甚小,其变化幅度也很小。

表4 中国2000-2011年原油和油品进出口额及其在全国进出口额中的比例

原始数据采自国家海关总署,表内金额单位为亿美元、比例为百分比。

从石油进口额变化角度将近10年分为两个阶段似乎可得到更明晰的认识。2000-2005年间原油和油品净进口量年增率分别为12.29%和14.51%。期间油价起伏攀升,以迪拜原油年均价计的5年均值为31.26美元/桶。该期间石油进口额年增率为25.78%,但占全国进口总额的比例却由8.22%降到7.65%,6年均值为6.96%。2005-2010年间原油净进口量年增率为14.75%,而油品净进口量却大幅减少、年增率为-10.55%。该期间油价直线攀升,以迪拜原油年均价计的5年均值为72.70美元/桶。石油进口额年增率为22.03%,占全国进口总额的比例跃升至10%以上,5年均值为11.22%。对比两个阶段可以发现:前段在不算很高的油价背景上进口石油量虽大幅上升但并未影响到其在全国进口额构成中的份额,进口额的增加似乎被整个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发展消化了。后段在很高油价的背景上进口石油量的持续上升造成其占全国进口额的平均比例比前段增加了4.26个百分点。这时的油品虽仍为净进口,但进口量却大幅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石油进口量和进口额上升的势头。显然,在过高油价下进口量持续大增的影响很难被经济发展所完全消化,但加大油品出口(减少油品净进口)不失为减少其影响的措施之一。

从2000-2010年石油出口看,原油出口量降低70.5%、出口额降低22.%,造成其占全国出口额的比例由0.85%降到0.11%;油品出口量增加2.25倍、出口额增加8.08倍,也仅导致其占全国出口额的比例仅由0.85%升到1.01%。二者合计的石油出口额虽增加3.42倍,但其占全国出口额的比例反倒由1.70%降到1.21%。总之,我国石油不是主要的出口货物,其变化对全国出口的影响甚微【5】。

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石油进口情况有较大的变化。原油进口量增加6.05%、进口额增加45.35%,油品进口量增加10.03%、进口额增加45.54%。联系到“十二五”开局第一年若干指标完成不够理想的情况【3】,值得追踪研究。

正文未完,请点击分页

【中国能源网独家稿件声明】 凡注明 “中国能源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 未经中国能源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

责任编辑: 曹吉生

Baidu
map